首页 > 党史研究 > 资政研究 > 正文
积极弘扬延安精神 助推渭南追赶超越
发布时间:2017-08-08 16:56

刘会锋

娄勤俭书记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报告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目标宏伟,措施得力,是指导全省今后五年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的纲领性文件。反复通读报告全文,发现有三处讲到“延安精神”。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就要努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挖掘、提炼、扩展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积极汲取渭南追赶超越的精神力量,让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背景及其形成阶段

(一)丰富内涵

1968年5月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延安精神”的科学概念。但是,党中央、毛主席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在延安十三峥嵘岁月里,倡导并践行的“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整风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劳模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等精神体系,是延安精神的基础、雏形和原生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博大胸怀。

2002年4月,江泽民同志来陕考察时把延安精神的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第一个方面内容体现为灵魂的革命精神,第二个方面内容体现为精髓的求实精神,第三个方面内容体现为本质的奉献精神,第四个方面内容体现为特征的创业精神。此外,它还包括民主法治的精神、对外开放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国际主义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等。延安精神是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各解放区革命精神的综合。

(二)历史背景

1.延安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我们党的不懈奋斗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第一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成长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完善于长征路上,成熟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精神正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即毛泽东思想的日渐成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是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界定着延安精神的本质内涵;延安精神的产生和形成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中国革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标识。

2.延安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是我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伟大的事业形成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经过两次失败和两次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革命环境。我党在这里领导革命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时期,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更加成熟、发展起来,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革命斗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艺术运用得更加娴熟,坚决抵制和纠正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不切实际的错误指导,独立自主地实现了中国革命前途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踏上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坦途。这样就预示着一个旧政权的灭亡,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孕育着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只有在这样扭转乾坤、创造辉煌的历史背景下才能产生和形成伟大的延安精神。

3.延安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培育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繁衍生息、奋斗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在延安时期,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继承和创新,发生了现代转换,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勤劳勇敢的精神转换为“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埋头苦干、业绩光辉”的劳模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团结统一的精神转换为“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切实朴素,廉洁奉公”的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爱好和平的精神转换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以及“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转换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创业精神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整风精神。这样就赋予我们民族精神以新的实践形态和丰富内涵,成为能够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思想境界、崇高理想和意志品质的新时代革命精神。

4.延安精神形成的主体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千难万险、完成长征壮举到达陕北以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宽松环境,具备了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运用中国革命特殊发展规律的基本条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投身革命实践,注重联系实际,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桎梏,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创造性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选集》收入的159篇文章中,其中有112篇写于陕北;《毛泽东文集》收入802篇,385篇写于陕北;《毛泽东军事文集》收入1628篇,938篇写于陕北。这些光辉著作,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理论指导,在复杂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形成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不仅如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积累了局部执政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治国理政的精英人才。在党的七大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这些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的创造性成果,就使得延安精神的产生和形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三)形成阶段

延安精神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延安精神的孕育期(1935年10月至1938年9月)。从落脚陕北、力谋发展到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的提出,特别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革命走上正轨都具有决定意义。

第二阶段,延安精神的形成期(1938年9月至1945年4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此期间产生和形成了南泥湾精神、整风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劳模精神和张思德精神。

第三阶段,延安精神的成熟期(1945年4月至1948年3月)。1945年4月,随着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不仅比较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的口号,而且概括和总结出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这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延安精神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延安精神走向成熟。

二、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渭南追赶超越的精神动力

(一)在追赶超越中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追赶超越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加快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地一中心”建设为抓手,紧盯先进,着眼短板,发挥优势,奋力追赶,努力在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创新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开创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渭南的良好局面。

(二)在追赶超越中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扑下身子,调查研究,深刻分析渭南市情,准确把握渭南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趋势,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定位和勇气。

经济实力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继续保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引领地位,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人均GDP赶超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同步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总量对标宝鸡、咸阳,2021年力争比2015年翻一番,实现“赶四”目标。

(三)在追赶超越中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努力做到真心对待群众、真正相信群众、真诚求救群众、真情融入群众,始终把创造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就是要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精准脱贫与预防返贫相结合,到镇到村与到户到人相结合,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由“输血”“造血”并重转为更加注重“造血”功能培育。就是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支出力度。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

(四)在追赶超越中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牢固树立“两个务必”观念,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树立从严从实的良好作风。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以民为师、以民为镜、以民为秤,树立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作风,引导干部积极投身基层一线,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老百姓谋福祉上。一以贯之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反“四风”、改作风,防范和查处各种隐性、变异的的作风问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作风建设进行到底,以优良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三、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从思想理论上建党。重视理论武装,强调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头脑,是党凝聚共识、巩固团结、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1937年,毛泽东发表《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哲学的高度总结我党十六年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党建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只有理论上正确,思想上才能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组织上才能统一。面对国内外、党内外形势的变化,必须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深化思想建党。

(二)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是党的组织及其成员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处理党内外各项事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相对稳定的行为。具体包括学风、思想作风、政治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组织作风等方面。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改进作风的一次成功实践。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也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世界观在党组织和党员行动中的表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主要举措包括: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加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制度建设,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对党的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不断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形成全党共同抓好作风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唯一宗旨,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郑重宣布:共产党人“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庄严宣布,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90多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切流血牺牲、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陕北十三年,我党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政策,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分析研究和准确把握渭南市情。延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党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作用。遵循这一逻辑,我们就要深刻和准确认识到,渭南位于关中平原最宽阔的东部,是我国中西结合部过渡区,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地缘优势明显;同时,也是晋陕豫南三角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东部新兴的中等城市,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渭南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人文渭南的美誉,拥有丰富并组合良好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条件。

@copyright 2017 渭南党史网
电话:0913-2126435 邮箱:weinandstx@163.com 备案号:陕ICP备17014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