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正文
张家山下的老愚公
发布时间:2017-08-10 17:28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原华县张家山党支部书记张孝义


张家山是深入华县东部秦岭北麓4000米的一个穷山沟,山大沟深,只有一条陡峭难行的羊肠小道通向山外。

地处天然屏障的张家山,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草木茂盛,景色怡人的景观,在私下民间流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据传,秀美张家山,房屋挨着天,村中贤良女,偏爱智慧男。一位姑娘十七八,眉清目秀红脸颊,一口糯米牙,满头秀美发,心灵手巧会绣花,爹妈喜爱邻家夸。惹得媒婆踏断门坎,磨烂嘴片,二老答应不得,推辞不过,十分为难。姑娘看到后劝说母亲:“妈呀,您和我大不要为难,我自有办法”。

一天又一天,媒婆照常来,小伙们争着要求婚。姑娘不紧不慢笑着说:“要娶我也不难,谁能寻棵摇钱树,我就跟谁去。时间只限三天,过了日子不行。”

那些有钱有势的官二代、富二代,听了直发熬煎,都说天底下哪有什么摇钱树,这分明是难为人不想嫁。

到了第三天,姑娘家的院子被围得水泄不通,求婚的,看热闹的,到底有没有能揭下“皇榜”的?中午时分,一个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身穿粗布蓝衫,腰别一把利斧的年轻庄稼汉,从人群里挤到姑娘面前,不慌不忙,很有礼貌地说:“大小姐,我有摇钱树,你就嫁给我吧!”姑娘说:“那好啊,拿出来让我看看。”年轻人胸有成竹摊开一双手,笑着说:“摇钱树,两股杈,一股杈上五个芽。”又说:“摇一摇开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摇钱树就是一双手,说对了你就跟我走”。姑娘一听,小伙说得在理,就跟上小伙大大方地走进了婚礼殿堂。

然而,这只是千百年来山区穷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祈盼而编织的美丽故事。就是这个流传着动人故事的小山村,解放前夕,却接连遭到森林砍伐、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的厄运,一度造成群众缺吃少穿,苦不堪言。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张家山人的日子一步一重天。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来越红火的张家山是因为真正出了一位带领大伙脱贫致富的“智慧男”,他就是穷苦出身的张孝义。张孝义生于1929年,年少时替人放过牛、租过别人的地,为谋生打过短工。坎坷生活历练着这个年青人,以至于从土地改革、合作化起,就先后担任农会主任、互助组长、农业社主任,并早早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被推选为大队书记、柳枝公社党委委员、华县县委委员。

张孝义不负重望,决心改变家乡面貌,带领群众走上富裕之路。这个五十年代的“憨”后生,敢想、敢说、敢干:1951年秋冬之际,共产党员张孝义和土改积极分子张孝财在村里组织起两个临时互助组,搞互助生产,通过互帮互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短板。1955年春,在《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化的决定》政策号召下,建立起了柳枝乡华峰农业合作社。集体合作化生产发展了,张孝义时刻不忘党的建设,为了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他先后发展土改积极分子张孝财、李生玉、张继祥、王英智、张晓慈等6人参加党组织,给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以高昂的生产热情和冲天的劳动干劲率领群众开始了改变贫困面貌的艰巨工作。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张孝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苦思考着怎样才能摆脱现状。他首先想到要在山里栽上树,只要有树,水土才能保持住,这样才能在山上长出庄稼和林木,有了林就有了草,就可以发展养殖,有牲口就有了肥,有了肥也就能多施田、多增产,带着这样的思路,说干就干。

从1950年开始,他组织群众在荒山秃岭上植树,修建水平梯田,建设果园,自带干粮上山,一呆就是数日,渴了喝几口渠水,饿了就啃黑馍干,困了就找个背风坡躺下;改变以往粗放耕作习惯,走精耕细作,科学种田之路,并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山区副业,增加群众收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通过几年的努力,张家山走向了良性循环,光秃秃的山头,全都变成一片片绿荫,耕地面积比解放初增加了100多亩,粮食产量翻番增长,亩产达400多斤,人均口粮500斤。在1948年,这个村有65%农户缺粮;可是到了1956年,就已达到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张孝义又养了一群羊,在当时缺肥、缺药的年代,他每天轮流把这群羊赶到每家每户的田里过夜,用羊粪帮他们肥田,有效地解决了地多肥少的问题。在向养殖道路发展过程中,他们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引进繁殖山羊900多只,良种耕牛14头,同时还不断地探索积累,为全县总结出了一套“一天三饱草,一年两胎羔;一天两饱草,一年一胎羔;一天一饱草,性命保不牢”的成功养殖经验。

至1958年,张家山共封山育林1万多亩,植树造林4千多亩,建起了1百多亩苹果园,栽种及养护了2千多株毛栗、核桃、柿子树。90%的荒山得到绿化,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养羊业也从零起步,发展到上千只。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使村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群众家家户户把茅草棚换成了新瓦房,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孝义为了张家山改变贫穷面貌,不仅作出了正确决策,而且始终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共同劳动,身先士卒,备尝艰辛。由于他的出色领导,张家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为全省闻名的农林业先进单位。1956年,被评为陕西省林业模范单位和全国农林牧模范农业社,国家林业部还颁发了奖旗、奖状。1958年12月,张孝义代表张家山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会议期间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敬受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颁发的奖牌一块和林业部锦旗一面。回到村里,他心情格外高兴,激动地说:“我和毛主席、周总理都握手了,还给咱村发了奖牌。”受到了大队、公社的热烈欢迎。

群众兴高采烈地赞誉张家山的新景象:“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牛羊成群滚满山,梯田层层接云天。”几年间张家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引起了省、县、区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表彰,陕西省委发通讯把张家山誉为“陕西秦岭北麓的一面红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张孝义依然带领张家山在全面发展农林牧业的道路上前进,但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却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和打击。“文化大革命”后,张孝义调到柳枝公社工作,1978年病逝。

青山巍巍花盛开,愚公精神今犹在。老支书张孝义虽然已经离开人世30多个春秋,但他那种矢志不渝的愚公精神却在一代一代的张家山人中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张家山31户109口村民迁到山外,在张桥村北白崖湖遗址悬柏石旁建起移民新村,成为张桥村一个村民小组。共产党员张孝义的愚公精神是共产党人特有的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极大鼓舞着一代代的张桥人。如今,张桥村已经发展起了千亩核桃园,紧靠310国道的路边形成了以餐饮、服务、住宿为一体的商业点,村上还成立了外出务工专业队,群众的收入大幅提高,张桥村这片热土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人们不会忘记那张珍贵的劳模奖状,更不会忘记他们的老支书。老年人还在白崖湖畔、古柏树下向年轻人娓娓讲述着老愚公张孝义的动人故事。

老支书张孝义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执笔:尤俊龙、谷鹏)

@copyright 2017 渭南党史网
电话:0913-2126435 邮箱:weinandstx@163.com 备案号:陕ICP备170143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