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荣,男,汉族,1913年11月生,文盲,中共党员,临渭区管道镇友好村人,生产队大家畜饲养员。1958年4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牛状元”称号,1999年1月因病去逝,终年86岁。
张兴荣自小酷爱耕牛,从1955年就开始养牛,特别擅长于饲养耕牛,他所养的“秦川牛”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体格大、结构匀称。毛紫色红,嘴方面正,眼大有神,角短不尖;公牛颈部突起,肌肉发达,胸宽背直,蹄质坚硬。群众称赞他养的牛“前门能放下一个斗,后门仅放一个手”。形容牛,口入升、鼻如罐、眼入盅、耳入扇、角似锥、身似担、臀似筛、尾似鞭、腿似柱、蹄似碗。二是挽力大,耐使役。据县农牧局1981年6月对他饲养的“秦川牛”测定:一头七岁的阉牛,体重842公斤,拉力载重4378公斤,15分钟行走距离1004米,呼吸、脉跳、体温正常。三是繁殖性能好遗传稳定。母牛一般1、5—2、5岁配种,15—16岁停止发情,公牛两周岁开始配种,时间可达14年之久。四是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主要饲料有麦草、苜蓿,伴以玉米、麸皮、大麦即可。五是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出肉率高达48%左右。
张兴荣同志一生从事“秦川牛”的饲养,在培养、繁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三勤”、“两定”、“五知”、“六净”的喂牛方法。即“眼勤、手勤、腿勤”,“定时、定量”,“知热、知冷、知饥、知饱、知牛力”,“草净、水净、料定、槽净、圈净、牛净”。
张兴荣同志饲养的“秦川牛”曾于1960年用10头种牛为本组换回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牛种先后支援全国9省72个县市,优秀公牛2000余头,种用牛1500余头。1958年4月国家农业部在官道乡白党村(今友好村)召开13省大家畜发展及秦川牛选育会,苏联专家列别夫称他喂养的“秦川牛甲天下”,官道乡被命名为“秦川牛状元乡”,张兴荣被授予“牛状元”称号。
张兴荣的养牛经验上过广播、登过报、编辑成书,他本人的事迹又被县秦腔剧团编成戏剧广泛上演,全国各省市的畜牧专家纷纷来到白党村学习取经,他本人又多次被邀请出席过“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多次接见,特别是他作为“关中能人”被拍成电影(科教纪录片)在全国传播放映。
张兴荣同志的一生为“秦川牛”的繁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默默无闻,不求索取,只求奉献,从未向党、向人民伸手要过任何东西,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叮嘱儿子:他是一个平常的农民,为党工作是应该的,让儿子把他的死讯告知政府,不要给他开追悼会,不要麻烦乡里,要丧事从简,并教育子女要从严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做一位有益于人民的人。